急症室醫生退休後堅持留在前線 劉飛龍:要令病人明白醫生是想幫自己
發布時間: 2019/04/01 07:00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6:16
急症室每天爭分奪秒如「戰場」,聯合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劉飛龍「馳騁沙場」35年,全因急症室的挑戰性及刺激,他不只樂在其中,更積極改善,一手創立急症科醫學院,將急症科「升級」,並估計未來不論是公立或私家醫院,都會設立急症室,急症科醫生出路更廣。
急症室要「急」,面對醫療人手不足,劉飛龍指自己仍可保持自己的步伐,與病人保持溝通,才可令病人明白醫生是關心自己,而不只想解決問題,醫患關係才會好。
劉飛龍出身於基層,自少在徙置區長大,就讀中學時,母親因病經常進出公立醫院,令他希望當醫生幫助貧苦大眾,之後更考入大學讀醫。
他形容以前的公立醫院行醫「求其」,他母親的病需要長期吃薄血丸和去水丸,但因每次應診都不同醫生,經常轉藥,後來母親因急性肺水腫去世,但劉認為其實母親的病「有得醫」,令他決心要在公立醫院工作,並要「做好少少」。
在港大醫科畢業、於瑪麗醫院婦產科及內科實習的他,知道聯合醫院缺人、加上信仰關係,便毅然加入,當時聯合是補助醫院,待遇及福利都較差,但他仍堅持,一做便逾30年。
當他人在急症室只留1、2年便離開,劉飛龍卻選擇留下,他形容自己「鍾意急」,面對急症室的奇難雜症,令他有如「十項全能」。他指自己曾有數次在飛機上救人的經驗,因為在急症室「咩症都見過」,反而有只懂通波他的心臟科醫生,不懂醫治心口痛的病人,最後亦要由劉「出馬」。
為了改善醫生無心留在急症科的情況,他與其他急症室醫生創立急症醫學院,令急症科「升級」,他估計在大趨勢下,將來每一間醫院,不論私家還是公立都會有急症室,急症科醫生出路已比以前廣。
3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,劉飛龍最難忘的是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,聯合醫院是重災區,
我哋係全世界睇最多沙士的部門!
他指當時全醫院所有職員都好團結,大家都緊守崗位,期後立法會就事件發表調查報告,很多相關部門都被彈劾,只有聯合醫院被稱讚,令劉飛龍十分驕傲。
但團結緊密的同儕關係,隨環境的轉變亦慢慢變質,劉飛龍指醫管局近年的文化,是有醫療事故就公布,出現「多咗法治,少咗人情味」的情況。他舉例指,以前開藥即使同事看不清楚,只要醫生口頭說明,護士都會照做,但現時同事只會質疑「係咪呢隻呀?串錯喎!」
劉飛龍十分感慨:
當醫生不滿『係咪咁都唔信我』,卻換來對方一句『出咗事就我孭鑊喇喎!』同事之間『不再是大家互相cover』!
除了同儕之間,醫患之間的關係亦大不如前。劉飛龍指,以前病人比較感恩,會向醫生道謝,但現時很多病人都覺得所有事情都是應份,不少人抱著可以隨時投訴的心態,某程度上是縱壞了病人:
好多人都覺得醫生俾少啲假期,俾少啲藥,都可以投訴!
但即使醫護或醫患間的關係新不如舊,劉醫生在2016年退休後,還是以半職身份重返「戰場」。他指自己「心裏有把尺」,即使工作多忙,也不忙不亂,加上有豐富經驗,自己看病亦比好多新手醫生快。
他指不少新手醫生都只想盡快解決問題,少與病人聊天,但劉認為醫患之間需要溝通,
醫生係要令病人明白,其實醫生是想幫自己。
劉飛龍又指,偶爾在門診遇到有病人問:「劉醫生下次可不可以睇返你」,他都會很開心,因病人「知道我的好」。他又希望自己可做到75歲才退休,但因為天性不甘於悠閒,估計若真正離開公立醫院後,或會投身私人市場,繼續行醫之路。